top of page

流浪汉与精英—一本街头杂志背后的德国社会

“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其实也随时可能发生在你我身上”——

为了让我意识到他是认真的,Ade博士说完特意伸手指了指我,又指了指自己。

汉堡街头杂志Hinz&Kunzt 图片版权:汉堡城

刚到汉堡没多久,超市门口、菜市场旁、闹市街头、甚至酒吧饭店里,常看到手捧一本杂志胸前别着证件,彬彬有礼推销Hinz&Kunzt的流浪汉。被死缠烂打式推销虐惯了,一见到这种不卑不亢若即若离的劲儿,再加上印刷品对书虫不可抑制的吸引力,哪怕上头写的都是天书一般的德文,也还是立马好奇心发作想看看这本“丐帮杂志”,贱兮兮的凑过去买上一本。一带回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所有德语母语的人见我手捧着这本杂志,都纷纷惊呼:哇,你是怎么知道这本杂志的?仿佛他们眼前这个平时连话都说不清楚的外国小白突然开始上豆瓣玩知乎读起《三联生活周刊》了一般。

社会精英撑起流浪者的家

约好拜访Hinz&Kunzt编辑部的那天刚好是12月新杂志发刊的日子。总经理Jens Ade是故意挑了这一天约我来长见识,毫不知情的汉堡城小编埋头跟着手机GPS一路找到地方抬头一看:一个在汉堡老城区毫不起眼的老式红砖内院里,属于Hinz&Kunzt的一排平房内外熙熙攘攘的挤满了人。男人、女人,瘦子、胖子,壮年的、暮年的,说德语的、俄语的和各种小编认知之外语言的,看上去有些畏缩落魄的、看起来相当体面的各色人等济济一堂,仿佛春节返乡的农民工,满脸洋溢着节日般的欢乐、终于回家了的轻松和见到亲朋好友时的热络。

不过六十来平的空间,朴素实用,没有一点多余的装饰,但足足挤了有上百号人,喝着咖啡吃着早饭侃着大山等候叫号领取这个月的新杂志。刚挤进门,我就被各种热情问候,一听说我是来找Ade博士的,人们都主人翁一般遥指层层人群之后那一扇半开着的门。我正犯愁怎么能挪腾到那个位置的时候,这个围着Hinz&Kunzt标志性粉红围巾,传说中的“广告大鳄”Ade博士突然出现在眼前拍着我的肩膀问我是不是来采访的。然后一路挨个拍着前头人的肩膀:嘿,Michael,让一下……哎,Theo,别占这么大地方……领着我从人群中挤进他的办公室。

刚刚领到新杂志的Hinz&Kunzt推销员 图片版权:汉堡城

一看面相,Ade博士就明显是一位志得意满的成功人士,虽然坚挺的啤酒肚还在显示着往昔的灯红酒绿,但脸上温和的线条却没有公司高管的凶狠贪婪。成功人士必有其保障成功的习惯:Ade的办公室干净得连台电脑都没有;办公时间回复邮件比自动回复设置还快;每个跟Hinz&Kunzt有关的数字都能脱口而出……这位处事利落果断的当家人不舍得在行政琐事上浪费一分一秒,却能耐心倾听每一个投奔Hinz&Kunzt的流浪者讲述自己的故事:“我办公室的门大部分时间都是开着的,我们的推销员随时都可以进来找我。其实我也不经常坐在办公室里,有空我就上街溜达,到卖报的地方转。毕竟你得了解每个人的故事,才有可能帮他走出来。”

总经理Jens Ade博士和一位Hinz&Kunzt推销员 图片版权:汉堡城

2004年以前的Jens Ade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出身富庶家庭,早早拿下经济学博士学位,被一家美国广告公司派回汉堡建立分公司,手下上百号业界精英,在汉堡广告界风光无限。直到公司被一家法国同行收购重组,Ade不得不受命解雇当年他一位一位招来的员工。亲手送出去这么多份人生打击,Ade开始怀疑自己的职业方向,刚好这个时候看到Hinz&Kunzt招聘总经理的广告……12年了,虽然现在的薪水跟原来相比简直不属于同一个世界,Ade仍然不后悔这个决定:“至少每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我觉得对得起良心,觉得这一天是有意义的”。

像Ade一样,站在Hinz&Kunzt背后的人都是属于德国社会“精英”阶层的专业人士:专业记者、职业摄影师、平面设计师做出立足于汉堡、关注城市人文生活、不需要依靠流浪汉这个噱头就能吸引人的有内容有质量的杂志;十几位各界精英组成的长期外部顾问团从各自的专业领域为Hinz&Kunzt和他们代表的流浪人群出谋划策奔走呼号——有出版社老板、企业家、福利房建设负责人、基金会主管、北德广播项目主管、大学社会学教授、律师等等;支撑Hinz&Kunzt各种慈善项目、社会活动的还有许许多多来自社会精英阶层的志愿者:著名新闻女主播Judith Rakers在全德范围内帮Hinz&Kunzt募集捐款、寻找住所;为了配合Hinz&Kunzt拍摄宣传海报,明星主厨Tim Maelzer免费出镜为流浪者代言;Hinz&Kunzt一年一度的桌上足球比赛都由mg design的专业人士义务担任主持。

Hinz&Kunzt编辑部 图片版权:汉堡城

流浪者的代言人

Hinz&Kunzt给自己的定位,远远不止于全德销量最大的街头杂志。他们要做流浪汉的代理人和游说集团:穷人往往没有力量为自己争取政治利益,也很少有人愿意倾听他们发出的声音。总经理Ade说他的工作职责有三个主要部分:做好杂志保持经济独立、为他们的流浪汉推销员找到住处、进而找到工作。

主编Birgit Müller原来是《汉堡晚报》的编辑,如今已经在Hinz&Kunzt为流浪者奔走呼号二十多年,前不久被德国政府授予联邦十字勋章。 图片版权:汉堡城

围绕着Hinz&Kunzt这样公益性质的机构,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争论。比如说,街头杂志是否应该如此商业化运作?是否可以这么大张旗鼓的接广告搞营销?对此,Hinz&Kunzt已经走过不少弯路,找到自己的答案了。主编Birgit Müller说,在创办之初他们也曾考虑依靠义务写作来支撑杂志,但是“不要钱的作者总是没有时间”。

对于销售方式,Hinz&Kunzt也借鉴了伦敦前辈《大志》杂志的前车之鉴:每位推销员可以免费领取10份售价2.2欧的杂志,多出的每一份推销员都必须自掏腰包1.1欧购买。汉堡市政府特许,只要与商家协商同意,Hinz&Kunzt就可以在大街小巷店前屋后贩卖。Hinz&Kunzt要求每位推销员每周确认销售地点,禁止在销售过程中嗑药酗酒骚扰客人,以确保推销员认真对待这份能给他们生活重新带来希望的工作——一个长期固定的销售点也有助于推销员重建社交重回社会。

Hinz&Kunzt的销售业绩相当可观——仅11月就卖出6万8千份。但是杂志销售只能支撑Hinz&Kunzt一半的费用,没有接受过政府一分钱补助的他们还需要依靠社会各界每年近70万欧的捐助来撑起另一半。

帮无家可归者找到遮风避雨的家始终是Hinz&Kunzt的重要任务。即使是普通人想要在德国租房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没有工作就没有人愿意租房子给你,哪怕有工作,月工资不够一次交付三个月房租也别想博得房东的笑脸。目前,Hinz&Kunzt作为担保承租人,为自己的推销员租下并管理13处公寓;已经帮助两百多位推销员找到可以租用的公寓;此外,Hinz&Kunzt还有个远大的目标,那就是集资建设一栋“流浪者之家”给自己的推销员安身。

Frank Nawatzki,在Hinz&Kunzt昵称Spinne,曾经的流浪汉,现在每天的固定工作就是在总部帮每个进来躲风避雨歇脚取暖的Hinz&Kunzt推销员煮咖啡。 图片版权:汉堡城

没有工作就没有住房,没有住房也就没有工作。在德国,住房和工作是被紧紧绑在一起的,找工作的时候要是没法提供一个正式的租房证明,也就经常得不到工作。帮推销员们找到工作才是重建人生的关键,为此,Hinz&Kunzt动用一切资源,发起各种工作项目,帮助推销员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机场回收瓶项目”(Spende Dein Pfand)是广告大鳄Ade的又一次运作胜利:几位Hinz&Kunzt推销员在机场搜集垃圾桶里空饮料瓶的时候被机场管理人员驱赶,回来跟Ade诉苦。老练的Ade一不做二不休发起了针对汉堡机场的签名抗议活动,10天之内征集了六万个签名,摆到机场管理人员面前。舆论压力面前,汉堡机场不但向Hinz&Kunzt推销员道歉,还把回收空瓶子变成了固定岗位。三位曾经的Hinz&Kunzt推销员现在每天负责将安检口前的空瓶子运回仓库,再帮助垃圾回收公司Grün Punkt装车运走。按月根据数量领取工资,这三位曾经的推销员一年收集42万个瓶子。有了固定岗位也就有了租房的资本,生活也回到了正规。(延伸阅读:https://www.hinzundkunzt.de/spende-dein-pfand-flughafen-hamburg/)

“拯救面包”(Brot Retter)是Hinz&Kunzt和面包坊Junge的合作项目。原来,Junge每天剩下卖不掉的面包都会被集中运往位于吕贝克的仓库,一小部分送给食物银行Tafel分发给需要的人,一部分用作饲料,剩下的大部分都被扔掉处理。“拯救面包”建在Bergerdorf,是一家小小的面包房,5位曾经的Hinz&Kunzt推销员现在在这里全职工作,打扫卫生,低价贩卖Junge前一天剩下来的面包。(延伸阅读:https://www.hinzundkunzt.de/brotretter/)

Ade博士说,相比其它,信心重建最重要,常年的流浪生活给流浪者带来的伤害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意志、信心和自尊往往受伤更重。所以他希望,好心的路人能够把这些勇于重新面对人生的推销员当作普通人面对,不要因为他们无家可归就把他们当作乞丐施舍。这对于他们来说,是身份的改变、是被社会重新接纳的开始。

是谁选择了流浪

向来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早就不再依靠组织介绍对象指望组织安排工作了,初到德国往往震惊于权力机构对“好吃懒做”阶层的宽厚待遇:放着大片大片的街道没钱请人打扫,给失业者发放够吃够喝的失业金,好让他们安安心心坐等“门当户对”的工作;似乎越是弱势的群体叫得越欢,仿佛我穷我有理,我弱我大爷;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这群“游手好闲”的流浪汉难道不是自作自受?到底都是些什么人在汉堡的街头流浪?德国不是号称福利大国,难道连收容所都没有?

据汉堡市政府前几年的统计数据,汉堡有8000多流浪者,但这其中实实在在露宿街头的其实只有2000人左右。

排队等候领取杂志的推销员们 图片版权:汉堡城

从Hinz&Kunzt成立以来,汉堡街头流浪者的构成已经发生了挺大的变化。“但是你大可放心,据我所知,汉堡街头的流浪汉还没有像在中国那样的丐帮黑社会”,Ade博士总结,“刚开始的“传统”汉堡流浪汉除了瘾君子、酒鬼和赌徒,不过这些人往往都有个不幸的童年:有些人的父母就已经是弱者,又把贫穷和各种恶习传给孩子;有的人只受到有限的教育;有的很小就被父亲或母亲抛弃;有的人或许身有残疾或许头脑不甚灵光而从小受到歧视。还有一种人是因为种种原因偏离了原来的生活轨道,比如遭遇婚变或失业。遇上这种情况,受伤的往往是男人,因为法庭往往把孩子和房子都判给女方,也因为男人不愿意诉苦只好借酒浇愁,而无意中让自己的生活陷入恶性循环无法自拔。”

第一次欧盟东扩之后,很多波兰人涌进德国来找工作,他们当中找不到工作又不肯回家的那些人就流落在汉堡街头。再后来流浪者的队伍中又加入了很多朋克年轻人,他们以不工作为荣,不屑与主流社会同流,伸着鱼竿等着路人愿者上钩是他们自得其乐的生活。第二次欧盟东扩,又涌来了不少身无分文目不识丁的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人。就像沙丁鱼群,这些人往往拖家带口成群地来到德国,靠乞讨为生。

每一次新的变化,Hinz&Kunzt都必须重新调整策略。

争议与希望

德国本土流浪汉vs.东欧外来者

有人指责Hinz&Kunzt只关心德国人,不愿接收东欧移民。就在今年,就在Hinz&Kunzt推销员平日贩售点的旁边,又出现了一本新的街头杂志《Straßen Journal》,也是由流浪者贩售,也是以流浪者为题。在Hinz&Kunzt看来,这个不体面的竞争者,不顾基本商业道德底线,从网络和报纸上随便抄袭几篇文章,利用路人对流浪者的同情为自己赚取利益。《Straßen Journal》的创办人Martin Sjirkov显然没有Hinz&Kunzt的公关能力,官方网站没法访问,邮箱地址不能使用,办公地址更是找不到人,只是辩解说自己是在为广大东欧背景的流浪者谋福利,而且对抄袭的事情毫不知情。

对于为什么不接受更多东欧背景的流浪汉,Hinz&Kunzt主编Birgit Müller解释说,“绝大部分来自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流浪者都不会说德语,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在我们这里需要交流的不仅仅是一份杂志多少钱,这后面还有很多社会工作、融合工作。我们目前还没有能力一下子全盘接收。但是光去年我们就已经接纳了50多位来自罗马尼亚或者保加利亚的流浪者,他们有的原来在自己的国家是拖拉机司机、工厂工人或者做短工,现在在德国他们也还是希望能够有机会工作。Hinz&Kunzt给了他们这个机会,他们也非常珍惜,非常勤奋。我们专门请了一位会说保加利亚语的社会工作者和一位兼职罗马尼亚语翻译,帮忙与新推销员们沟通。”

流浪者vs.难民

“这一次的难民潮是不是又给汉堡带来了更多的流浪者?”我想当然的以为难民流落街头自然是难以避免的事情。结果Ade博士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没有,所有的难民都由政府安置了住处,不见得是长期稳定住所,但至少据我所知没有难民需要睡在街上。”

汉堡市计划在2016年之内专门为难民建设5600套住房,对此,主编Birgit Müller禁不住抱怨:“我真的是听不下去了,到处都在说难民难民,那这些无家可归的人呢?解决城市流浪者的问题可远比难民问题容易多了。假如政客们对流浪者的问题也有这么大的政治热情,这个问题22年前就解决了。”

对于城市流浪者这个问题,政府的态度总是很暧昧。放着不管视而不见会被骂冷酷无情,动用太多资源招待流浪者又会吸引更多人从四面八方投奔汉堡这个圣母之城。

汉堡晚报题为“乞讨者应为过夜付钱”的文章

汉堡寒风冷雨的冬天已经来了,毫无遮挡的街头住所在万家灯火和璀璨夺目的圣诞装饰下显得更加凄凉彻骨。坐在家里开着暖器搂着孩子的我,不知道政府的“冬季应急项目”(Winternotprogramm)够不够装下Mönckebergstraße购物大街上、阿尔斯特湖边、汉堡各处的公园里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不管他们是命运的弃儿,还是“懒有应得”,但愿圣诞钟声敲响的那一刻,他们的心里和我一样,是温暖的

拿着手机坚持读到这一段的你,如果想多了解汉堡更懂德国,下次看见面带微笑站在圣诞市场旁举着Hinz&Kunzt的人,至少可以回他一个微笑;假如你愿意慷慨解囊资助这本自立的杂志和它背后500多位想要重新自立的人,可以上Hinz&Kunzt的官网填表成为2300多位Hinz&Kunzt之友中的一员,顺便读读德国总统Joachim Gauck代表德国所有街头杂志报纸对你的感激之词;要是你和我一样,想走近一点了解汉堡流浪者的生活听听他们的故事,可以这个月的18号下午跟汉堡城小编一起参加Hinz&Kunzt组织的特色步行游,详见微文《汉堡流浪指南》。

承载左翼知识分子理想的街头杂志

1993年,正是两德统一之后不久,突然之间汉堡市内猛增7000多个流浪者。政府对此毫无准备,那时汉堡的街头几乎每栋楼前都睡着几个人。当时身为教会主事的Stephan Reimers一直琢磨着怎么能帮助这些人,于是在伦敦著名街头杂志《大志》(The Big Issue)的启发之下为汉堡创立了Hinz&Kunzt。作为在汉堡读者认知度高达94%的杂志,Hinz&Kunzt显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粗制滥造充斥着广告的街边小报。

所谓街头报纸(Straßenzeitung)在世界30多个国家都有发行,由流浪者贩售,为流浪者发声,所获收益主要用于城市流浪者群体。作为国际街报联盟的一员,Hinz&Kunzt虽然跟其它街报一样关注贫困阶层,以世界大同人人平等为理想,所不同的是,Hinz&Kunzt不止有理想,也懂得尊重市场、懂得争取财政独立。坚持雇用专业人员撰写,坚持高质量,用商业模式运营,依靠杂志本身内容吸引读者购买,而不是单纯仰赖人们对流浪者的同情维持生计。

作为一本街头杂志,讲述流浪者自己的故事自然是首要任务。下图为2016年11月刊的封面故事:曾经的牙医技师Jacob是如何流落到街头的。专业摄影师为流浪者拍摄的肖像有着不亚于艺术大片的效果和震撼力。

除了讲述流浪者自己的故事,Hinz&Kunzt的视野涉及有关社会平等、难民危机、可持续发展等各个领域。下图为2016年10月刊对一个难民本地安置项目的报道。

Hinz&Kunzt还很文艺,除了流浪汉专访,还有艺术家、演员、主持人的专访。下图为2016年4月刊对汉堡本土画家Uli Pforr的专访。

立足汉堡本土,Hinz&Kunzt编辑们总能给读者找到汉堡不为人知的一面。下图为2016年5月刊“城市探索”专栏:舌尖上的汉堡——野菜专题。

每期的Hinz&Kunzt都会给出汉堡文化活动小贴士,音乐会、话剧、展览、电影……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No tags yet.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